購物車 0

青少年的情緒與童年正在失控嗎?

青少年的情緒與童年正在失控嗎?


青少年的情緒與童年正在失控嗎?


在陪伴孩子、或在工作裡,我偶爾會遇到一些青少年,他們在適應上會出現困難。最常見的,是情緒承受的能力還不夠,情緒調節的方式也不多。隨著手機和網路成了生活的重心,彼此面對面的互動越來越少,孩子們少了練習情緒和人際相處的機會,也少了與自己相處的機會。


有時候,自我傷害、甚至只是閃過自我傷害的念頭就是其中需要留意的訊號。

很多人以為自我傷害就是想尋死,但其實更多時候,它只是他們在情緒裡掙扎的一種方式。常見的原因,大概有這幾種:


  1. 想要感覺到不一樣的東西
    當情緒太強烈、太難熬的時候,身體的痛感反而能分散注意力,讓他們暫時從情緒裡跳出來。
  2. 想要感覺到「任何東西」
    有些人覺得麻木,什麼都感覺不到。這時候,哪怕是痛,也是一種「我還活著」的確認。
  3. 想抓回一點控制感
    生活常常讓人覺得失控,至少痛不痛這件事,他們可以自己決定。雖然這樣的方法並不會真正解決問題,但在當下,卻給了他們一種「我還能掌握什麼」的錯覺。
  4. 因為會有一種釋放感
    有人形容過,那感覺就像一場劇烈運動後的喘息,雖然自我傷害之後往往跟著內疚和空洞,但那一刻真的有一點「鬆掉」的感覺。
  5. 當作懲罰自己
    有些人心裡會覺得「都是我的錯」,於是用疼痛來處罰自己,好像這樣能抵消內心的不安。
  6. 用身體說話
    情緒有時候很難說出口,特別是強烈又複雜的時候。有人選擇用傷害自己,來表達心裡的求救或痛苦。



這些原因背後都在提醒我們:這一代的孩子,其實正承受著很大的壓力。


心理學家海德特在《失控的焦慮世代》這本書裡提到,自從 2010 年代開始,青少年的憂鬱、焦慮、自我傷害和自殺比例急速上升。這不是個別現象,而是全世界都在發生的事。他認為,最大的改變來自於童年的轉換──「以玩耍為主的童年」逐漸消失,被「以手機為主的童年」取代。


這一代的孩子,成了第一批被 3C 綁住的世代。他們失去了那種在遊戲裡跌倒、在實體互動裡磨合、在獨立探索裡學習的機會。取而代之的,是注意力不斷被分散、睡眠不足、成癮和孤獨感。這些影響,正在一點一滴地動搖他們的心理健康。


所以,這本書想提醒我們:童年正在被重塑,而這樣的重塑正在拿走孩子心裡最需要的力量。或許,無論是家庭、學校,還是社會,都該想一想,我們能不能多給一點真實的陪伴,多一點有溫度的互動。




上一頁